香港市场是否成为网安出海的新爆发点?

首页 / 业界 / 资讯 /  正文
作者:安全419
来源:安全419
发布于:1周前
近年来,国内网络安全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这一趋势既源于国内市场的“内卷”压力,也因海外市场的高毛利率与增量空间吸引。然而,出海之路远非坦途,企业需直面技术、合规、本地化等多重挑战。
 
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近期通过的《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电脑系统)条例》(下称《条例》)——似乎正为国内网安企业提供新的战略支点。网安企业的出海之路究竟有哪些挑战,香港是否能够成为网安企业出海的新爆发点?
 
在与众多网络安全厂商的交流中,安全419总结了国内网安企业出海面临的三大挑战:
 
1、合规与本地化难题:跨越法律与文化的鸿沟
 
出海企业需应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法规差异。例如,欧盟的GDPR对数据隐私的严苛要求、中东地区对本地化数据存储的强制规定等,均对企业合规能力提出极高要求。此外,文化差异与本地化服务能力也是关键瓶颈。以东南亚市场为例,部分企业需从产品界面语言到售后服务全面适配当地需求,而组建本地化团队的成本与时间投入远超预期。

2、技术竞争与品牌认知:直面国际巨头的“围剿”
 
国际网络安全市场长期被CrowdStrike、Palo Alto等巨头主导,国内企业需在技术实力与品牌影响力上实现突破。尽管部分头部企业(如深信服、奇安信)通过高性价比和定制化服务逐步打开市场,但多数中小企业在核心技术(如AI驱动的威胁检测)上仍显不足。

3、出海模式探索:抱团难成,资源整合待破局
 
当前企业出海主要依赖两种模式:借力国企资源“搭船出海”或多家企业“抱团出海”。然而,这两种模式均面临协调难题。例如,抱团出海需统一产品标准、共享客户资源,但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与战略分歧常导致合作流于表面。

 
港澳网络安全发展:国内企业出海的“跳板”
 
 
在《条例》推出之前,港澳地区对于网络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逐步替代为国产已经是一大趋势,但是受限于相关政策推动力度不足,用户需要的安全能力是否能够与之前所采用的国际化产品PK是影响采购决策的最大因素。
 
如此前安全419采访国内较早在港澳地区布局出海业务的云科安信CEO金飞时对方就明确表示:“在这些地区,对于安全的理解更加国际化,与国内不同的是不存在合规的概念,合规是中国信息安全市场特有的属性,而在香港、澳门主要比拼的是产品力。国内以合规为基调的安全产品在这样完全拼产品力的市场中较难打动客户,因为香港客户接触过全世界众多安全厂商的产品,对产品很熟悉,所以若没有真正的创新性很难获得他们认可。”
 
香港与澳门作为国际化的窗口,其网络安全政策动向对国内企业具有风向标意义。香港近期通过的《保护关键基础设施条例》尤其值得关注——条例核心内容要求能源、金融、医疗等八大关键领域的运营者设立安全部门、定期风险评估,并在安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上报。《条例》的推出,对国内企业必定能够带来直接的利好:
 
香港关键基础设施的合规需求将催生安全产品与服务采购潮。根据国际咨询机构Gartner数据,全球关基保护市场年复合增速超18%,香港立法催生的合规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三年达5亿美元量级。香港《条例》与内地《关基条例》在监管框架上高度相似(如行业覆盖、风险评估机制),形成监管语言共通性,国内安全企业凭借在关基保护领域的技术积累,可快速响应本地需求,合规交付体系的快速移植,可以减少30%-50%的本地化适配成本。
 
而香港这一波关基安全的建设大潮,不仅能为国内更多一直耕耘在合规市场的安全企业提供发展土壤,更能够为国内安全企业出海提供品牌背书——麦肯锡研究显示,亚太市场采购决策中,国际标杆案例贡献率达47%的信任溢价。香港市场服务经验可产生辐射东南亚市场的"灯塔效应",成功服务香港市场意味着将为企业进军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提供“国际化案例”背书,增强客户信任。
 
当然,国内网安企业大举进入香港市场并非没有挑战——相应标准的提升同样可能吸引来国际厂商的竞争。最为关键的是,香港市场要求4小时内现场服务响应的比例达72%(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调研),而国内厂商本地化团队建设周期普遍需要12-18个月;传统合规导向的服务模式在香港面临转型压力,需要构建以业务风险量化(如引进FAIR框架)为核心的价值交付体系。
 
国内企业需在服务响应速度(如本地化团队建设)和定制化能力上进一步突破,才能满足港澳地区业务的需求。

 
展望:从港澳到全球的“阶梯式出海”
 
作为全球第3大金融中心,香港运营着超过600个关键基础设施网站点(金融管理局2023年报),其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安全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的网络安全立法,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低风险试炼场”。通过在港澳地区业务的开展积累合规经验、打磨本地化服务,企业可逐步向更复杂的国际市场延伸。
 
但是,同时港澳市场也是一个网安出海的“高压测试场”。战略层面来讲,香港市场呈现出"高压测试实验室"的独特价值,能够为网安企业提供国际贸易准则对接、高端客户服务经验积累、国际资本运作试点的多维赋能。但真正的突破需要以香港为基点,重构包含技术研发、服务模式、生态合作在内的全局性出海战略,这或将引发国内网安产业从"产品出口"到"安全范式输出"的质变。不仅如此,网安企业还需要抓住风口强化AI驱动的安全能力,以应对海外市场更加复杂的攻击手段。

 
总结

 
国内网安企业的出海浪潮,既是生存压力的倒逼,也是全球化野心的彰显。港澳地区的政策红利为这一进程注入了新动能,但企业若想真正“站稳脚跟”,仍需在技术、合规与生态协作上构建长期竞争力。香港《条例》的通过,或许正是这场耐力赛的关键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