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经济活动全面复苏的2023年,网络安全领域的各类会议活动于线下悉数回归,多方齐聚的热烈交流焕新气象,让我们得以从中观摩到前沿的科研成果、丰富的产品业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在诡谲多变的威胁挑战中把握时代机遇。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还要数8月下旬在成都召开的2023CCS成都网络安全大会(以下简称“2023CCS大会”)。举办至第三届,2023CCS大会规模空前,以“会展赛”相结合,积极推动成都网络安全产业“建圈强链”。
● 会议方面
为期三天共设有10余场论坛、60余项演讲议题,通过多平台全网同步直播,集高峰论坛、国际会议、闭门论坛、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于一体,广泛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两院院士、知名专家、行业大咖等共话安全技术内核及产业发展方向。我们格外关注到本届大会同期策划举办了FCS 2023网络空间安全前沿国际会议,来自多所国际一流高校以及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专家学者到会,就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集结众多行业领军人物共同把脉科研动向与成果转化,以及成功搭建国际性学术平台,已推动CCS立于更高、更广的维度和更专业、更前沿的视角探索网络安全产业的趋势与变革。
● 展览方面
2023CCS大会创新性联动了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打造一场硬核科幻风的沉浸式数字安全成果展,数十家安全企业进行品牌文化展示、核心能力产品推介的同时,更通过设计一系列创意新奇的互动游戏,以易感知、可交互的形式带给与会嘉宾全新参展体验。
三年以来,CCS持续贯彻赛博气质与巴蜀文化的跨界混搭,并策划极客之夜等特色活动,强势引领网络安全文化与精神破圈,成为展示网络安全产品业态、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的重要平台。
● 赛事方面
2023“巅峰极客”网络安全技能挑战赛、第三届极客少年挑战赛同期举办,前者共吸引7817支队伍参与,可以直接为成都网络安全产业输入新鲜血液;后者提档升级共吸引到全国1300余名少年参赛,并联合四川大学创新打造赛前集训夏令营,强调意识、技能“双提升”,通过网络安全与教育的融合,激发青少年接续创新的动力,为网安产业提供后备人才做好基础。
“双赛”模式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既强调了网安产业人才培养应以实战为基础的特殊性,也强调了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CCS洞察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挑战,积极建立良性人才供给生态链。
规模浩大、形式丰富、视听酷炫,是我们观摩CCS的直观印象,质量上乘、广聚英才、有效推动区域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建设,是CCS更具价值的意义所在。
挖掘大会举办背后的故事,我们了解到,区别于多数网络安全会议由安全厂商主导演讲加会销的主流办会模式,CCS从组织架构与办会宗旨上就已形成鲜明差异。2023CCS大会由四川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联合协办,成都无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不仅是唯一由政府单位主导的区域性网络安全大会,更是集结了成都地区网络安全产学研用各端的代表性力量,坚持以需求侧为导向,侧重于智慧蓉城安全建设、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人才培育与生态共建、创业破局等对产业具有指导和推动意义的目标,因此成为独树一帜的办会标杆,将CCS雕琢为一张立足成都、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网安会议品牌名片。
成都为何坚持锚定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我们也从2023CCS大会找到了答案。相关政府领导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成都在网络安全领域拥有丰富的政策资源和地域优势,2022年,成都市网络安全产业营收467亿元,保持较快增长,网络安全人才需求量始终居全国前列,依托于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及覆盖政产学研用全链条的网络安全生态体系,成都已经成为中国网络安全产业的重要基地。
这一系列建设成果源于长期的战略布局与悉心耕耘。我们从CCS主办单位之一的成都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了解到,成都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强国”等重要思想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持续加强网络安全能力建设,努力释放网络安全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将网络安全事业澎湃发展的动能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知的现实成果。
顶层制度设计层面,成都自2016年便将信息安全纳入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印发专项政策,推动优势要素聚集。2018年提出了发展网络安全事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同年印发成都市网络信息安全产业5年发展规划。2020年出台扶持政策,并于2021年配套发布实施细则,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协同、资金支持等方面细化扶持标准。同时,成都市网络安全5年规划、3年行动实施方案将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聚集高端人才纳入主要任务,工业信息安全3年行动计划、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等细分领域文件相继出台,对成都网络安全产业空间布局、发展路径、资金保障等进行了全方位指导。支持网络安全事业发展、企业创新、人才招引的政策措施在持续完善,为发展特色网络安全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层面,成都所有高校目前基本已设有与网络安全相关的专业,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从应用技术到新技术研发等全产业链。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在蓉高校专门设有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形成覆盖博士、硕士、学士“多层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巅峰极客”网络安全技能挑战赛、极客少年挑战赛等系列专业赛事平台的聚合效益,探索形成一条潜力人才挖掘、储备的新路径,进一步吸纳、检验、输送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进入行业。
强大的网络安全产业自然需要优质的网络安全机构、企业等组织的立体支撑。企业发展及产业深化层面,成都已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安全优质企业战略布局高地和国内重要网络安全运营服务基地,拥有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网络安全创新载体40余个,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研发体系。
同时,我们依据核心业务属于网络安全范畴、以自研产品为主要运营方式的全国540余家工商登记注册主体(不包含渠道商、集成商)的公开资料统计发现,诞生于成都及入驻成都的企业已有144家,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规模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其中,成都本土成立孵化的企业有25家,包含电科网安、亚信安全、佳缘科技3家上市企业,以及科来、无糖信息、宁静之盾、思维世纪、软安科技等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另有119家企业在成都设立了分支机构,覆盖全国所有网络安全上市企业。依托地区优势资源,不断招引启明星辰、奇安信、安恒信息等优质上市企业将运营中心、研发中心、西部总部等布局成都,提升网络安全事业发展能级。其余在蓉设立分支机构的企业诸如威努特、悬镜安全、默安科技、海云安、华云安、云科安信、易安联、美创科技等等,搭建起网络安全各热门细分赛道的中坚力量。
整体而言,成都网络安全企业积极致力于基础技术、服务、解决方案等方面,特别是在密码算法、终端安全、流量分析、涉网犯罪打击防范等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在云计算安全、大数据安全等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在工业互联网安全、软件供应链安全等方面已形成较为雄厚的基础。多数企业已构建面向党政、金融、电力、能源、交通等领域提供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持续赋能多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以从成都本土孵化并且连续三年承办CCS的无糖信息举例,其入驻的成都网络安全大厦坐落成都市高新区,以“一企一策”方式招引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着力培育链主企业,加深垂直整合、资源倾斜,以融合共生的思路做强成都网络安全行业的“义乌模式”,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首创。无糖信息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也在工信部的牵头下签约落地“高新园”,并正逐步吸引着更多网络安全行业细分领域企业集聚,推动基地内网络安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筑牢安全底座、提供强大动力。无糖信息还透露,强特色、高标准打造的CCS,以品牌赛会流量撬动投融资增量,以高水平赛会的影响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持续拓展网络安全优势赛道,进一步推动网络安全优秀人才落户、优质项目落地。
成都网络安全大厦
基于前述的深耕发展,成都网络安全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区域特色开始显现。四川天府新区集中布局国家级创新载体和企业研发中心,开展新兴领域安全研究,加强共性基础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流网络安全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集中布局网络安全企业总部和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安全服务运营中心,不断提升安全监测、安全运维、安全集成能力,着力打造一流的网络安全运营服务高地;双流区集中发力生产制造基地,重点发展身份与访问控制、商用密码、芯片、操作系统、整机等安全可控产品,打造领先的自主可控产业基地。
2022年,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渝)正式获工信部批复,成为国内首个跨省级地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都将围绕“创新、服务、制造、应用”四位一体统筹布局,以差异化错位突破、跨地区协同发展为原则,加快建设成渝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成都“一城四园”(天府园、高新园、双流园、锦江园),培育打造国家级网络安全战略支撑和领军人才培育基地、国家网络安全高端研发和运营服务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先进制造”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和国家网络安全应用高端产业集聚示范基地。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相互交织、互相倚重,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成都亦展示出澎湃动力,提出从提高技术应用创新能级、建设网络安全人才高地、激发市场发展内生动力、构筑产业集聚良好生态、加大产业品牌外拓布局几大层面着手,持续推进全市网络安全产业更上一层楼。其中,网络安全品牌赛会掀起的热潮和创新氛围正在推动高端人才、优质企业向成都网络安全赛道涌进,进一步助力上下游产业链条趋于健全完善。同时,成都已然将网络安全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并将继续以包容、开放的胸怀,推动交流更加多元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为超大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